当前位置: 首页 >热点 > 正文

“签约医师”走向演兵场

2023-08-31 13:11:05 来源:解放军报

2023年8月下旬,正在高原巡诊的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超声诊断科主任吕发勤(左一)运用“掌上超声仪”为武警西藏总队拉萨支队某守隧中队战士诊疗。景福兰摄

训练结束后,发现脚踝又红又肿,武警“猎鹰突击队”特战队员小王随即打开手机,给微信好友“暖色系天使”发去一张伤痛部位的图片。

“这是踝关节损伤,康复治疗方案如下……”很快, “暖色系天使” 给出了治疗方案,并指导小王进行康复训练。


(资料图片)

这位“暖色系天使”,便是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康复医学科副主任王理康。他的另一个身份,是武警“猎鹰突击队”的“签约医师”。

“随着部队实战化训练不断深入,缩短医院与基层官兵的保障距离,是提高为战服务质量的重要抓手。”该中心卫勤部吕兴锋部长告诉记者,近年来,他们按照“重心前置、保障前移、服务前出”的工作思路,开展“签约医师”试点活动,围绕健康巡诊、救护培训、战救训练等探索卫勤保障新模式。

作为一名军医,微信通信录中好友人数接近上限,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自从担任部队的“签约医师”,王理康的手机每天响个不停。日常健康咨询、定期线上诊疗、在线答疑解惑……打开手机,基层官兵咨询病情、寻求帮助的消息不断。

记者慕名来到该中心康复医学科,只见走廊里挂满了患者送来的感谢锦旗。其中,一面写有“妙手回春医者仁心,雷厉风行能打胜仗”的锦旗引人注目。

“能为战友们解除病痛,帮助他们尽快投入训练,这种感觉好极了!”王理康介绍说,他们积极探索“网络+”服务模式,开发出“踝关节康复”APP等多款小程序,助力官兵健康。

像王理康这样的“签约医师”,该中心还有很多。由该中心军队伤病员管理科牵头组织每名“签约医师”与数名队员“结对”,开展“点对点问诊,一对一服务”。官兵遇有健康问题,可随时向“签约医师”咨询;“签约医师”借助网络为官兵制订疾病防治方案,为官兵提供远程会诊服务。

“练兵备战的脚步延伸到哪里,卫勤保障力量就跟进到哪里。”与官兵贴得更近、联系更紧,也为专家们提供了丰富的一线研究案例。在为战服务的探索实践中,该中心医护人员取得不少科研成果。

奔跑、跳跃、攀登……一连串动作下来,某部战士黄石冬顺利通过考核,再次刷新自己的训练成绩。

走下训练场,黄石冬特意给该中心骨科副主任医师李端明发去短信表示感谢:“回营后,我的腰伤恢复很快。感谢您的治疗方案,让我能重返战斗岗位……”

去年年底,黄石冬训练时不慎摔伤,导致腰椎峡部裂。经多方打听,他了解到,有同样伤病的战友经过李端明医生治疗后得以完全康复,便慕名前来就诊。经过手术和术后康复训练,黄石冬现在已经能正常参加训练。

“我们既要帮助部队伤病员康复,还要努力让战友们的工作不受影响。”李端明告诉记者,在日常诊疗和下部队巡诊中,他们发现,腰椎峡部裂是困扰战友的常见伤病,按照传统的手术治疗方法,像黄石冬这样的伤病员很难重返战斗岗位。

李端明带领团队创造出一种微创修复手术疗法,帮助许多伤病战友重返训练场。

“只有时刻牢记‘服务官兵、服务战斗力、服务部队建设’主责主业,才能把为战服务的使命扛在肩上,为部队提供更优质服务。”该中心领导告诉记者,他们加大为部队伤病员诊疗服务的力度,疑难手术院士亲自上,主刀医生均为副高职以上专家,先进设备和顶尖技术,优先应用到为军队伤病员服务中。

7月上旬,武警某部一名战士突发疾病,情况危急。由于部队地处高原偏远地区,附近医院没有配套检测设备,该部卫生队队长立即联系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请求远程紧急会诊。

该中心超声诊断科主任吕发勤利用超声机器人,远程为患者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专家组会诊后,立即为患者制订治疗方案。经过10多分钟的远程“生死营救”,患者最终脱离险情。

“近年来,5G远程超声机器人技术的应用场景得到不断丰富扩展,远程超声检查显著提高了守边官兵疑难病例及危急重症患者的诊断准确性。”吕发勤告诉记者,她带领团队研制的“掌上超声仪”已投入使用,将进一步提升战场伤病员救治水平。

保健康就是保战斗力,保健康就是保打赢。该中心在服务保障模式上的探索与实践,既让广大官兵感受到保障力与战斗力相融合的深刻转型,也体会到医疗资源向基层下沉背后的浓浓暖意。(黄显斌 张晓宁 本报特约记者 张少波)

标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