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文县六桶镇海马孔村景色(7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向定杰 摄
新华社贵阳8月28日电(记者 向定杰)换上雨靴,打开手电筒,顺着长780米、宽约1米的水渠行进,山洞中冰凉的水从脚下流过……这是记者在贵州省修文县六桶镇海马孔村的何家洞凿山引水工程看到的景象。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海马孔村前面就有河。但在乡亲们的记忆中,由于地势落差大,以前只望得见河水却难以取用,吃水全靠挖泥塘收集雨水。那时生活用水也没法保障,生产用水就更难了。
修文县六桶镇海马孔村公路边树立的“何家洞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标牌(7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向定杰 摄
2002年初,在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焦开祥的带领下,群众投工投劳,启动了何家洞凿山引水工程,在山腹中凿洞修渠引水。
“100多人两班倒,白天晚上都要干。”焦开祥回忆,修的时候,在低矮黑暗的洞里一待就是几小时,有的人索性抱几捆稻草,铺在凹凸不平的角落里,吃住都在洞里。
参与修渠的人说,洞内空间狭窄,大家施工时一不小心头上就会碰出一个大包。最危险的是放炮,一些炮哑了以后需要人去排查,都是村干部冲在前面,小心翼翼地将炸药和雷管抠出来。
经过半年努力,终于凿出了一条“水道”。然而,由于是“土办法”作业,引出的水时断时续,不能稳定出水。同时由于资金不足,引水工程陷入停滞。
焦开祥没有气馁。他组织部分村民,时不时去何家洞巡查、维护,尽可能维持出水状态。他心想:“万一哪天可以再搞起来呢?”
等待和坚持终于迎来转机。到了2008年,村里向县里申请到项目资金,引水工程得以重启。
当年12月,780米长的水渠建成了,甘甜的山泉水流进了村里家家户户。通水那一天,村民欢呼雀跃,直接对着出水口尽情畅饮。
水不成问题了,海马孔村的产业也逐渐起步。如今,全村发展了400亩樱桃、200亩柑橘、1200亩枇杷、100亩苦丁茶,村民人均纯收入从2008年的3000余元增长到2022年的1.8万余元,成了县级乡村振兴示范点。
近年来,通过治房、治水、治垃圾、治厕,当地人居环境不断改善。村民焦开广在庭院整治中,专门将自家老房子做成了“乡愁馆”。耕田的犁、劳作遮雨的斗笠、饱经沧桑的石磨,各种生产生活用具吸引了不少游客。
村里第一个开农家乐的村民焦娥群说,以前经常有人来海马孔村附近的河滩边游玩。瞅准机会,她将自家一楼改造成餐馆,生意好的时候,一个月有六千元收入。“马上要通高速了,到我们这里旅游的人肯定会更多!”她信心满满。
修文县六桶镇海马孔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平在何家洞中查看沟渠(7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向定杰 摄
“海马孔村有今天的成绩是一届又一届村党支部接续带领村民共同奋斗的成果,每当我们遇到发展难题的时候,我就会想起当年凿山修渠,这种精神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进。”海马孔村现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平说。
一审:武淑
二审:汤成伟
三审:李蓓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