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武汉8月28日电(刘晓丽、胡倩)干净的农家小院花团锦簇,规范化的种养殖基地生机勃勃,标准的温室大棚排列有序……近年来,湖北省鄂州市扎实推进和美乡村建设,持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广袤农村正从“一处美”向“一片美”,从“环境美”向“生活美”,从“外在美”向“内涵美”转变。
【资料图】
村民“唱主角”共建宜居乡村
在鄂州市梁子湖区沼山镇王铺村,为让广大村民参与到人居环境整治中来,变“要我做”为“我要做”,王铺村一方面充分尊重村民意愿,倾听群众呼声,把发动群众贯穿在工作全过程、各环节,另一方面多方筹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资金。
“不论是污水管网建设,还是清理沟渠、硬化道路、改造厕所,村民都主动加入进来。村里几位在外能人得知环境整治行动后鼎力支持,提供了所需的工程设备,村民则出工出力不要报酬,自愿让出土地不要补偿。”王铺村党支部书记袁海波说。
据介绍,王铺村喻家湾铺设雨污分流管网,设计方案的工程预算为184.7万元,实际只花70多万元就建成了。
家家户户齐动手,王铺村过去“脏乱差”的局面得以扭转,从前又脏又臭的旱厕变成了干净的卫生间,原来随处可见的草堆改成了规整的小菜园,过去遍地走的鸡鸭圈进了篱笆栏,告别了垃圾、污水,拆除了私搭乱建,村民居住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鄂州,乡村建设“花小钱、办大事”的故事还有很多。
鄂城区泽林镇桐城村成立党员先锋分队和靓丽乡村分队2支志愿服务队,6名党员干部分组包保38户村民,先后完成6个湾组雨污分流工程和400余户改厕任务。
华容区段店镇中湾村党员带头领任务,“亮”出各自任务清单和完成期限,引导村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70万元的修路成本最终降到35万元。
图为峒山村。新华网发
今年初,鄂州市出台《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实施方案》,推动村组各美其美、全域绽放。
截至目前,鄂州已开展4次农村人居环境拉练,申报农村户厕改造任务1289户,开工1060户;全市畜禽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率达92.71%,高出省级考核指标12个百分点;所有村湾垃圾收运设施齐全,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垃圾收集转运处置体系覆盖率100%;建设集镇污水处理厂6座、村湾污水处理站183座,基本实现处理全覆盖。
同时,鄂城区、梁子湖区列入湖北省级和美乡村示范片建设试点区,临江乡新港村、段店镇庄屋村列入湖北省级和美乡村建设试点村,段店镇、梁子镇及峒山村等10个乡镇、村入选湖北省乡村振兴示范乡镇和示范村。
挖掘特色资源 村民吃上“产业饭”
灰蓝色的瓦,灰白色的墙,咖啡色的文化砖……走进鄂城区长港镇峒山村,古色古香的村居建筑与山水田园融为一体,水乡美景迎面而来。
近年来,峒山村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把迁村腾地和农户自愿入股的土地集中经营,有序流转。
如今,峒山村建成嘉禾水产、鑫兴达苗木等22个农业产业基地,带动安置村民就业600余人,全村60%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就业。去年,农业产业基地总产值达1.8亿元,村集体增收逾410万元。
图为岳石洪村。新华网发
放眼是溪清山绿,入耳是水淙鸟鸣,身处鄂城区汀祖镇岳石洪村,仿佛置身世外桃源。
谁能想到,这样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早年间因挖山采石满目疮痍。
为保护生态环境,岳石洪村下决心将开采矿点、选矿厂陆续关停,并对矿区进行修复。10年来,岳石洪村森林覆盖率提升至81.2%。
利用得天独厚的山水资源和人文历史传说资源,现在的岳石洪村种上了桃子、胡柚、白茶,建起了茶叶加工厂,桃花山、白马塔、“情人桥”等景点也成了网红打卡地。
旅游业为岳石洪村村民开辟了新的增收途径,外出打工的村民纷纷回乡创业。2021年,《鄂州市岳石洪村村庄规划》入选自然资源部优秀村庄规划成果,作为典型在全国推广。
今年3月,梁子湖小龙虾“坐”上家门口的飞机,“蹦”上千里之外成都市民的餐桌。当下,鄂州充分利用花湖机场的货运枢纽功能,积极打造“临空+农业”格局,不断拉长农业发展产业链,实现更多特色农产品在鄂州“买全球、卖全球”。
融合发展成果直接惠及农民群众。从2012年到2022年,鄂州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0049元增至23111元,年均增长8.7%。
创新基层治理 和美乡村唱响“幸福歌”
近年来,鄂州市综合运用传统治理资源和现代治理手段,推广应用积分制、清单制等治理方式,推行乡村网格化管理、数字化赋能、精细化服务,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着力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丝瓜炒蛋、烧鱼块、西红柿蛋汤……菜谱天天不重样,15元一天,三餐都能吃好。”梁子湖区沼山镇杨井村70多岁的空巢老人张远枝说。
据悉,杨井村有65岁以上老人53人,其中空巢独居老人12人,老人们吃饭成了外出务工子女最牵挂的问题。
为此,区、镇、村多方募集慈善基金10万元,将村文化活动中心闲置的一间100平方米的附属用房进行装修改造,聘请一位村民为有需求的老人做饭,让老人集中养老。
“巧巧”为村民解决生活难题。新华网发
梁子湖区东沟镇茅圻村创新探索“巧巧工作室”模式,为村民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难题。
经过4年多探索,茅圻村已形成群众点单、工作室派单、党员志愿者接单、群众评单的全链条基层服务模式,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目前,鄂州在全市推广“巧巧工作室”模式,在城市和乡村建设一批“巧巧社会治理工作室”,并已为32个村、社区授牌市级示范点。
东沟镇余湾村按照“就亲就便就近”原则,以30至50户为“邻”、一名党员为“长”,架构起“党组织+党员+农户”的乡村自治体系,对村民诉求及时反馈答复,有效将矛盾问题消化在小组内,做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
华容区段店镇中湾村推行党员积分制,将分散在农村各处的党员力量发动起来,形成乡村发展动能。党员带头在村里每做成一件事可以获得相应积分,以此发动92名党员带领群众为村里解决大小事。
此外,鄂州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引领作用,不断完善“社区吹哨、党员报到”机制,已持续推动全市270个机关企事业单位、1.3万名在职党员到社区(村)报到。
梁子湖区太和镇巨幅稻田画。新华网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