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的5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盛典,在坊间淹没于“格局”的讨论。
不如,让我们回到基本事实,看看发生了什么?其中又有什么启示?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基本事实是,一家成立20年的“年轻”车企,长期押注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在近几年全球电动化大潮中,乘势而起,总产量突破500万辆,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据40%市场份额,在全球也是大幅领先的新能源汽车销冠。
这一事实的基本背景是,欧美日汽车工业统领了百余年的汽车产业发展。在中国市场,合资、外资品牌不仅长期占据过半市场份额,而且笑纳了绝大部分的利润。而在海外市场,中国品牌汽车的销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比亚迪的500万辆新能源汽车,就如同500万个启示,如雷贯耳般地提醒我们:新能源汽车是中国汽车的巨大机会,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01
现代电动汽车简史
1996年,通用汽车发布了电动汽车EV1——这是现代史上第一辆量产电动汽车。
EV1从铅酸电池开始,替换到镍合金电池,努力将续航从96公里升级到260公里。但是,EV1还是以失败告终,销售出去的2000辆汽车,全部召回销毁。
通用EV1电动汽车
进入到21世纪,全球车企对新能源汽车的兴趣就更大了一些,纷纷开始发力。
但是,一直到日产Leaf,才有了第一款成功的电动汽车产品。Leaf在2010年上市,在多个国家市场成为销量冠军。
不过,传统车企发力新能源并未能大展拳脚。在21世纪前十年,一般消费者不知新能源汽车为何物。知道的人,也认为新能源汽车根本无法和成熟、可靠的燃油车相比。
回望历史,不为人知的转折点也出现在这十年。2003年,特斯拉成立,比亚迪则通过收购秦川汽车进入汽车行业——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2004年的北京车展,比亚迪就推出了纯电动概念车ET。2008年,比亚迪F3DM正式上市,这是全球首款量产插电式混合动力新能源汽车,标志着比亚迪正式开启新能源汽车商业化。
比亚迪最早销售的新能源车型——F3DM
在前十年,比亚迪主要在公共领域,以e6出租车、K9大巴等纯电车型先行推广新能源汽车。在私人消费领域,先以插混撬开市场。
在后十年,新能源汽车开始进入私人消费市场。比亚迪推出秦DM、秦EV等车型试水。到了2020年,新能源汽车补贴逐渐退出,市场化竞争成为主流动力。比亚迪在DM-i超混技术、e平台3.0、刀片电池、CTB、iTAC、EHS电混系统、1.5L/1.5T插混专用高效率发动机、IGBT4.0芯片……诸多技术加持下,比亚迪推出了和燃油车几乎平价的诸多新能源车型,打开了普及大门,也迎来了新能源汽车的爆发期,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冠军。
特斯拉则是按其“宏图计划”,先从小规模、高价格的车开始,再往经济型车型努力。
2008年2月,特斯拉开始交付电动超跑Roadster。到2012年,特斯拉一共销售超过2250辆Roadster。2012年6月22日,特斯拉发布了它的第二款产品——Tesla Model S,意味着开始进入更大规模市场,也取得了超前的成功。
不过,转折点是2016年3月特斯拉的第四款产品——Model 3。这款当时3.5万美元起的车型,使电动汽车真正进入寻常百姓家。后来,特斯拉又在中国等地建厂,Model 3以非常有竞争力的价格走向全球。在纯电动汽车领域,特斯拉也是多年全球销量冠军。
正是比亚迪与特斯拉等车企坚持发展新能源汽车,特别是推动油电平替,实现平民化,才有了今日全球的新能源汽车盛世。
02
中国机会
在全球新能源汽车普及期来临之时,中国车企的机会也来了。
传统汽车的内燃机技术,已经触达技术天花板,针对能耗的优化已经达到极限。而新能源技术,电机的能效比超过97%,为汽车带来颠覆性变化。车企从比拼内燃机动力,到比拼三电系统,已经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在三电领域,全球车企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中国车企更是因为没有内燃机汽车包袱,在三电研发的起跑线上占据一定的先发优势。
像比亚迪这样的车企,从锂离子电池领域转型而来,占据了动力电池研发、生产优势,继而扩展到电机、电控、车载电源等领域。在新能源汽车发展过程中,比亚迪的能够保持战略定力,展示出非凡的战略眼光。
比亚迪刀片电池
三元锂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的竞争,是动力电池产业的主题。在全行业转向三元锂电池之时,比亚迪坚持研产磷酸铁锂电池,并推出刀片电池,对磷酸铁锂电池进行彻底的变革,最终让全产业重新找到方向,实现新能源汽车成本的大幅下降,开始进入到普通消费市场。
在新能源汽车大量使用的IGBT功率芯片上,比亚迪早在2008年就开始提前布局,已经实现IGBT功率芯片的自研自产自用,在全球缺芯大潮中,不仅能满足自家企业使用,还实现对其他车企的外供。
比亚迪自研自产的IGBT
随着通信、IT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汽车也不再局限于交通运输工具,而是想着大型智能移动终端转变。汽车越来越像科幻片中的汽车,能够自动驾驶,能用语音与人沟通,能配合人类完成各种工作。
中国的通信、IT、互联网企业众多,并具备全球领先的技术优势,在汽车向智能终端转变的大趋势中,这些跨界企业能为车企赋能,让后者占据天时优势。
比亚迪集团原本就有电子产品制造业务,相比其他车企更具优势。智能汽车所需要智能车机PAD、T-BOX等硬件,在比亚迪集团内部就能自主研发生产,实现供应链闭环。
在一个新产业发展过程中,只有提前布局、目标长远,才能从容与对各种突发情况。
新能源汽车发展过程中,来自通信、IT、互联网等行业的赋能,是优势,但也对车企提出挑战。
03
争也是争,不争是争
7月26日,大众汽车与小鹏汽车的合作震惊了业界。
除了惊诧于大众汽车对中国新造车势力的认可,人们也深切感受到,在智能电动大潮面前,没有永恒的敌人,对手也可能变朋友。
这样的例子还不少。奥迪将和上汽集团联合开发智能电动汽车。更早地,丰田采用了比亚迪技术生产电动汽车;Smart采用吉利浩瀚平台;广汽丰田采用广汽纯电平台;雷诺与吉利合作开发混动技术;特斯拉将采用比亚迪的电池……
看起来,这是一幅中外品牌携手共赴智能电动汽车乐土的和谐图景。但是,事关汽车产业的竞争格局,乃至国别之间在前沿科技上的拼争,新能源、智能化汽车的品牌竞争、国别竞争,将是主旋律。
王传福在比亚迪5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仪式上演讲
所以,中国车企应当有紧迫性,抓住抢跑新能源汽车形成前期优势,持续精进,全面出击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才有可能化优势为胜势。如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在5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仪式上所说,“现在,中国是当之无愧的新能源汽车强国。中国品牌有打造世界级品牌的基础和实力,每个中国品牌都有机会成为令人尊敬的世界级汽车品牌。”
这句话绝非虚妄。比亚迪的500万辆新能源汽车,就是明证。中国车企应当有信心、有决心,在新能源、智能化的大变局中,大胆投入,激流勇进。1000万辆、5000万辆等更为高远的里程碑,在召唤中国车企。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