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热点 > 正文

把科研创新书写在临床一线!第六个中国医师节前夕,听听“临床+科研”双剑合璧的奋斗者的故事

2023-08-18 17:32:33 来源:长沙晚报掌上长沙

编者按


【资料图】

他们恪尽职守,扎根临床,只为挽救患者生命;他们孜孜不倦,潜心科研,只为捍卫群众健康。在医院,有一批“临床+科研”双剑合璧的奋斗者,他们从临床需求出发,把科研和治病融会贯通,让科研成果惠及更多患者。

2023年8月19日是第六个中国医师节。长沙晚报记者带你走近4位把科研创新书写在临床一线的医学专家和他们的团队,在他们的奋斗故事中感受“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

在长沙,他们建成世界最大胚胎干细胞库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杨云龙 通讯员 余佳桂 张莹

名医名片

卢光琇教授团队

卢光琇,著名生殖医学与医学遗传学家、人类干细胞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她带领团队,建立世界上第一个人类治疗性克隆胚,建立中国第一株人类胚胎干细胞系,建立世界最大的胚胎干细胞库,开展国际首个“人类胚胎干细胞来源细胞治疗肝衰竭的临床研究”……在干细胞技术研究方面达到世界同步发展水平。

科研故事

8月16日,记者来到位于长沙市麓云路8号的人类干细胞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科研人员正忙着试验。人类干细胞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程腊梅教授说,她身后是世界最大、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胚胎干细胞库,在她2003年加入卢光琇团队时,仅存有7个人类胚胎干细胞系,如今已建立540余株人类胚胎干细胞系。

“胚胎干细胞来自试管婴儿5至6天的囊胚。”今年84岁高龄的卢光琇教授,为记者讲述了她和团队建立人类胚胎干细胞系背后的故事。

卢光琇的父亲卢惠霖教授,是我国医学遗传学的奠基者和见证人。按照卢老的设想,人类生殖工程要分三步走:首先是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研究,然后是辅助生殖技术和遗传工程相结合的研究,最后是在配子和胚胎水平进行遗传学改造的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意识到,只有在人的胚胎干细胞建系成功的基础上,才能最终实现父亲生前制定的人类生殖工程的第三步目标。我们开始朝着这一目标前进。”卢光琇说。

上世纪90年代,卢光琇在加拿大学习时,接触到了老鼠的胚胎干细胞,她决定回国从事人的胚胎干细胞研究,用于基因治疗。但此事难度太大,直至1999年,卢光琇教授团队重要成员——现任中信湘雅生殖与遗传专科医院党委书记、院长的林戈教授,以及他的同学谢长青接受了这个挑战。

可是,他们培养的胚胎干细胞一到夏天就死了,连续3年都是如此。当时的两个年轻人,花了很大功夫才找到罪魁祸首是“支原体感染”,然后想各种办法解决问题。长达数年时间,类似困难层出不穷,都被他们一个个攻克。

“我性子急,常常跟他们拍桌打椅。”卢光琇笑着说,遇到困难时,她就在后面推着他们走。经过不懈努力,1999年他们成功构建世界上第一个人类治疗性克隆胚,在全球范围内引起轰动。2002年,中国第一株人类胚胎干细胞系建立。目前,人类干细胞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已经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胚胎干细胞库。

“人类最初就是一团细胞,通过分化,发育形成身体器官。因此,胚胎干细胞的研究,可以解决人体不同器官的疾病。”卢光琇介绍,人类胚胎干细胞来源的肝细胞,可用于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肝脏遗传代谢疾病等多种肝脏疾病。家住湖南邵阳市绥宁县武阳镇的陈先生,就是全球首例得到人类胚胎干细胞来源肝细胞治疗的肝衰竭病人。目前,这项由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黄燕团队与卢光琇团队合作开展的国际首个“人类胚胎干细胞来源细胞治疗肝衰竭的临床研究”,已完成6例治疗,有望为我国每年新增的600多万终末期肝病患者带来福音。

同时,卢光琇团队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陈翔团队合作,完成了国际上首个临床注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银屑病”的临床研究,有效率达到41.2%。

近年,卢光琇教授提出“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理念。她带领团队不断推动干细胞技术医学转化,针对婴幼儿、成人、老年人群的重大、慢性疾病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比如,生殖健康领域的“干细胞治疗卵巢早衰、宫腔黏连”,儿童健康领域的“干细胞治疗新生儿肺发育不良”,成年人健康领域的“干细胞治疗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及并发症”“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治疗黄斑变性”,老年健康领域的“干细胞治疗帕金森、阿尔茨海默病”,以及针对遗传性疾病的治疗,如“干细胞治疗遗传性共济失调”等。

科研心声

如果说辅助生殖技术造福12%至18%的不孕夫妇,干细胞技术则可以惠及整个人类。希望通过我们团队的不懈探索,为长沙、湖南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贡献一份力量。

名震全球,用中国人的办法创新解决世界难题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杨云龙 通讯员 周瑾容

名医名片

吴金术教授

我国著名肝胆外科专家、湖南省人民医院首席专家。他发明了名震全球的“肝胆管盆式内引流术”,一举破解“肝内手术肝外做”的症结,使肝胆管结石病再手术率下降至17%。他迄今获得8项国家专利发明、9项省部级科技成果进步奖,荣获“中国胆道外科终身成就奖”。

科研故事

8月14日上午,进手术室为病人做手术的间隙,今年83岁、精神矍铄的吴金术教授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谈及在肝胆医学方面的研究和成就,他自豪地说:“中国人有志气、有能力,用中国人的办法创新解决世界难题。”

1983年,结束援非医疗工作回到湖南省人民医院的吴金术,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成立肝胆小组,挑战手术禁区。当时,国内肝胆管结石病再手术率高达72%,病人最多手术次数多达19次。吴金术深知其症结在于“肝内手术肝外做”,就像打扫屋子内的尘土,待在门外总是没办法彻底搞干净。

面对这种我国多发疾病,他不服气:难道靠自己的力量就没办法对付吗?没有实验室、没有经费,吴金术硬着头皮迎难而上。为掌握国外肝胆外科诊疗的最新动态,他查阅了30多万字的国外文献,短短几个月翻译了3万字的英文资料。

吴金术带头做起动物实验。一到休息日,他骑自行车30多公里到乡下学当“代班屠夫”,一蹲就是10多个小时,先后宰杀32头猪,通过解剖猪肝,终于找到了入肝的8种途径(后来又找到了6种入肝途径)。有一年春节,为了拿到一组重要数据,吴金术和同事整整7天守在猪栏边。名震全球的“肝胆管盆式内引流术”,就这样在猪栏边诞生了。“我们就是把肝内的1~3级肝管切开,解除它的狭窄,形成一个扩大的胆管腔。这个胆管腔像一个脸盆一样,方便结石掉下来、排出去,也防止结石反复发作。”吴金术向记者解释。

这种技术公布后,质疑和非议不断传来,执着的吴金术没有退缩。1983年6月,他采用右肋缘下切口,成功为3次胆道手术失败的患者叶某施行了全国首例“肝胆管盆式内引流术”,顺利闯过血管密布的肝门禁区。这一崭新的手术方法,彻底改变了传统肝外取石的手术方式,肝胆管结石病再手术率下降至17%。

这种“吴氏手术式”在全国各地被推广,并逐渐形成了肝胆管结石的外科治疗原则(“24字”原则):清除胆石、解除狭窄、切除病肝、矫治畸形、通畅引流、保肝保胆。这是吴金术及其团队的成就,也是他们对中国肝胆医学的贡献。

在吴金术的带领下,肝胆小组不断发展。1988年,湖南省人民医院成立肝胆外科,只有3张病床。经过30余年的砥砺发展,如今的湖南省人民医院肝胆外科已经发展为湖南省肝胆医院,拥有8个病区、500多张病床,年手术量超过10000台,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肝胆外科中心之一。

2019年,吴金术荣获“中国胆道外科终身成就奖”。迄今为止,他先后获得多囊胆道气囊导管、泵式腹腔引流管、牛角式胆道灌洗器等8项国家专利发明,以及胆道气囊导管在肝肠内引流术后应用、微切口胆囊切除术的研究与应用等9项省部级科技成果进步奖。他在肝胆外科领域的多个项目,达到全国和世界先进水平。

科研心声

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医学永无止境,我们要做的只有攀登。

攻坚20年,成功解锁“肥心病”无创术式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徐媛 通讯员 肖宜超 实习生 唐琳

名医名片

周胜华教授团队

湘雅名医、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心内科周胜华教授带领刘启明、胡信群、方臻飞、李旭平教授等团队成员,研究世界性难题“肥心病”猝死的防治,从传统有创手术,逐渐转变为微创,最终达到无创,填补了全球空白。

科研故事

多年前的一个画面,在湘雅名医、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心内科周胜华教授脑海中一直挥之不去。

20多年前,周胜华参与抢救一名13岁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小患者。尽管专家团队竭尽全力,孩子在急救过程中仍不幸离世。戛然而止的鲜活生命和其家属的悲痛神情,如烙印般深深地刻在了周胜华的脑海中。于是,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攻克这一顽症。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又被医生简称为“肥心病”。在我国每年约有55万人死于心源性猝死,而“肥心病”是年轻人猝死的主要病因,对其所致猝死的防治是世界性难题。

早年,我国治疗这种疾病的主要手段是心脏外科手术,旨在切除肥厚的心肌组织以减少梗阻。“尽管有手术治疗的可能,但面临的风险和创伤都非常大,甚至可能导致患者在手术中不幸去世。”周胜华说。

为了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湘雅二医院当时积极开展肥厚心肌化学介入消融手术。这是一种微创手术,通过向冠状动脉注入无水酒精来人为引起梗阻处的肥厚心肌梗死,从而达到治疗效果,但这种手术仍存在创伤性和风险大等局限。

周胜华带领团队寻求方法降低手术的高风险,从当时国内治疗此病的主要手段的心脏外科手术中跳脱出来,积极开展肥厚心肌化学介入消融手术。团队还始终关注国际医疗的前沿技术和发展,通过医学与工程的紧密结合,研发了一系列新型的手术器械和手术方法。

从传统的有创手术,逐渐转变为微创,怎样达到无创?在一次偶然的契机下,团队终于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2017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一篇关于治疗顽固性室速的全新无创术式研究,其中采用了类似于肿瘤患者放疗的技术,直接将放射能量辐射到心肌病灶,有着出色的效果及安全性。然而,放疗技术当时只用于肿瘤,心脏认为是放疗的一个禁区。例如患者有肺部的病灶,放疗时必须避开心脏。2018年,周胜华教授带领刘启明、胡信群、方臻飞、李旭平教授等团队研究成员一头扎进了新领域研究。

“4年多前,团队开始着力开展这一术式的前期动物研究。”该院心内科专家刘启明教授介绍,其中最具挑战性的是确定放疗的靶区。

“在心脏处消融病灶,如刀尖上舞蹈。肥厚梗阻处心肌及周围邻近组织有肥厚心肌、正常心肌、传导束、瓣膜纤维组织等,手术必须保证精准照射到肥厚心肌(靶区),又不损伤邻近的重要组织。”刘启明解释,例如传导束如果被损伤,心脏会跳得很慢,甚至会导致猝死;冠状动脉损伤了,会出现心肌梗死。

为了精准定位靶区,专家团队在反复进行动物试验的基础上结合大量常规心脏CT、MR及介入影像研究,攻克了心率、呼吸、体型等影响心脏放疗精准定位的一道道技术难关,创立了3M室间隔放疗靶区定位方法。“目前,我们可以精确界定放疗靶区以最大限度减少对周围组织的放射伤害。”刘启明说,经过这一系列技术创新,团队的技术突破获得了两项国家发明专利。

2021年3月31日,周胜华教授率领的心脏团队与肿瘤科、放射科等多学科团队密切配合,为71岁的周大爷进行了无创精准放射消融手术,成功治疗了他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经国际文献数据库及临床研究注册网站查证,这是全球首例接受无创精准放射消融手术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病例,同时也开启了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无创”治疗的全新领域。手术耗时不到1小时,患者无麻醉的情况下全程保持清醒。

今年8月16日,术后两年多,周大爷来到湘雅二医院心内科复诊。“各项情况都很好!”医生和周大爷喜悦地紧握双手。

从成功完成周大爷的手术到现在,周胜华和其团队已经为5位患者施行了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均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

科研心声

目前,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不仅限于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其在心血管疾病领域的应用也正在逐步拓展。已有多个国家和机构开始尝试利用这种技术治疗其他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以及顽固性高血压、肺动脉高压等疾病。预计在不久的未来,这项技术将被广泛应用于心脏疾病领域,为更多的患者解除病痛。

以皮治皮,让更多患者从科研中获得希望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杨蔚然

名医名片

朱明芳教授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湖南省中医院)皮肤科二级教授、主任医师,药物临床机构主任。国家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湖南省225工程高层次卫生人才学科带头人。

科研故事

据统计,我国痤疮发病率达80%,超过95%的人会有不同程度痤疮发生。过去临床对致病原因研究较少,常归因于“炎症”。

从事医教研30余年,朱明芳师从全国中医皮肤疮疡医疗中心主任、湖南省名中医欧阳恒教授。欧老在“取象比类法”基础理论上,首次提出“直观论治五法”,如“以色治色法、以形治形法、以毒攻毒法、以皮治皮法及‘给鞋’找出路法”。

受欧阳恒教授“象思维”理论的启发,朱明芳创新使用石榴皮治疗痤疮,并将科研成果转化,成功研制出石榴皮多酚软膏、桉叶乳膏、丹润面膜、清肺愈痤丸、中药配方功能皂等制剂,在本地及上海、广东等医院广为应用,使中医药治疗痤疮临床诊疗、研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惠及更多患者。

“有些人认为中医‘意向’‘玄学’‘难懂’,我做的就是让中医科学化,用现代精准手段验证中医疗效。”朱明芳告诉记者。临床中,朱明芳敏锐地捕捉患者身上的“信息”,她发现,很多人长痤疮不是一个单纯的皮肤性疾病,与脂质代谢性疾病(高血压、高血糖、高脂血症)密不可分,于是在国际上首次提出这个观点,将研究团队的文章在SCI(科学引文索引)期刊上发表,获得极高的阅览量。

2019年,朱明芳结识了拥有皮脂腺细胞分离专利的德国教授佐布里斯,将国际上罕见、独立存活的人体皮脂腺细胞引进实验室,首次证实中药石榴皮多酚干预痤疮发病的新机制。这一研究,获得“2021年湖南省十大医疗新技术奖”,也是湖南省中医药临床科研首次获此项殊荣。

门诊时,朱明芳曾接诊过一名“全副武装”的患者,戴着墨镜、口罩、帽子,把一张脸捂得严严实实。原来,姑娘脸上长满痘痘,花了数万元还“无脸见人”。经过望诊问诊,确诊患的是囊肿型痤疮,即“粉刺”。朱明芳开出药方,辅以火针治疗、面膜外敷等。患者拿到药后吃惊地问:“药费这么便宜?没算错吧?”朱明芳笑着说:“你吃了再说嘛。”复诊一次后,患者病情大有好转,她感激地说:“朱医生的药既便宜,效果又好,我真是碰上了好医生!”

朱明芳用药,主张孟河医派“用药轻灵、平淡致精”的观点,致力探索“轻巧之方”,为患者解除病痛,减轻其经济负担。

“医学首先是以治病为根本目的。”朱明芳很欣赏中国工程院樊代明院士的“三间健康学”理论,空间、人间、时间健康学。她认为,医学过于科学化,就可能丢掉人文性,医生会变得不会看病。同时,医生不能脱离临床、只当“指南”医生。

“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专家王拥军教授曾在演讲中说,医生可分为四类,培训中的医生(还不会看病)、合格医生、优秀医生、卓越医生。”优秀医生常有,为何卓越医生罕见?朱明芳认为的卓越,是能从医疗中发现问题,并创造解决问题的办法,引领业内一大批人,用科学思维推动医学进步。

“中医不仅要治病,更要治未病。”除了医教研,朱明芳还利用科普传播“治未病”。在“朱明芳教授工作室”公众号里,中医药知识融入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时令节气、花果蔬菜,都展露出药用功效;珍珠粉美白以色治色,佛手形如爪子行气消食以形治形,红升丹、白降丹含汞能以毒攻毒……让百姓认识中医、相信中医、运用中医。

科研心声

医学首先是以治病为根本目的。求真务实是科学,而医学是人文学,讲求善和美。求真算得出来,求善和美算不出来。善和美是长在医生血肉里的。

标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