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石林县清水塘村委会尾博邑村子代诗玛团结微信交流群一条条消息让这个彝族小山村沸腾了起来。
受持续高温少雨天气的影响,石林县清水塘村委会尾博邑村遭受了严重干旱。全村人饮管网早已停水,村中水塘也见了底,全村358户1300余人吃水靠街道办抗旱应急送水车拉水,部分群众到几公里外的取水点拉水,农业生产用水更是成问题。
(资料图片)
村民齐心协力拉绳索。朱永发摄
为战胜旱情,村小组请来专业打井队在村子中央打井,然而打下350米每天的出水量不足50立方米。后经专家进行水文测绘后发现,尾博邑村正好位于地下隔水层以南、没有地下水的位置,在村内打井取水抗旱的方案以失败告终。
“再这样旱下去,村民的损失就更大了。”身为县人大代表、清水塘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的毕建刚比任何人都着急。
在组织干部和群众寻找抗旱出路的过程中,村中有年长的村民说起,上世纪80年代,村里曾组织人到村西一公里外的几个地下溶洞找过水,打算把地下水资源利用起来,由于洞深且进洞条件太差没有实现。经过走访群众、村集体讨论研究,决定组建找水小分队冒险进入地下溶洞寻找水源。
“溶洞里面的情况是个未知数。”作为村民的主心骨,谁下、怎么下?这是毕建刚考虑的问题。综合意见后,最后决定几个村干部尝试下洞。考虑到地形复杂险要,毕建刚专门到昆明找专业探险队租用专用绳索,并请专业人员进行了指导。几经周折,小分队终于从预选的几个溶洞中找到了可以进入的洞口。当天,毕建刚和另外三个村干部先后吊到了洞底。
在洞底循着水声寻找水源点的过程中,毕建刚让同行的几个人打开指南针,做好路线标识,记好各自的步数,到达水源点后,再综合估算大概的距离。在找到地下河并发现有一个长约五六十米,宽十余米,深不见底的水源点的时候,大家都比较兴奋,纷纷拿起手机拍视频,只可惜洞内没有信号不能第一时间发送出去。
“水是找到了,但取水成了大问题。我们先后找了5支专业探测队来进行取水点定位,都因洞内没有信号、进洞危险系数太高等原因放弃了。”还来不及松口气,毕建刚和村干部又面临了新问题。
情急之下,尾博邑村的找水小分队又尝试起下洞定位的重任。“没想到第一次定位就很准,我们下去查看钻头位置的时候,看到钻头离最佳取水点只有10米左右。”毕建刚手机中至今还保存着那张珍贵的照片。
经过先后4次下洞定位,非专业人员,仅凭简单的工具、原始的测算方式,村干部们终于在县水务局工作人员的协助下,精准打孔到洞底最佳取水点上方。
一个多月来,尾博邑村干部上山下洞找水的行动成了全村的牵挂,尾博邑村“一根绳、一条心、一股劲”寻水抗旱的事迹登上了人民日报客户端,找水小分队也成为石林人民心中的“网红”。
“进洞过程中什么意外都可能发生,下洞的每一个人,心里都在打鼓。是群众的信任和支持给了我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毕建刚说,成功为群众解决难题,是对作为一名人大代表和党员干部的最佳褒奖。(石林县人大常委会)
来源:昆明日报
责编:张曦
编审:符亚丽
终审:周健军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