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周潇枭 北京报道6月25日,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2023年中期论坛在京举行。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教授刘晓光代表CMF课题组,发布2023年中期宏观经济分析预测报告。
(资料图)
刘晓光指出,上半年,中国宏观经济实现恢复性增长,“重启效应”使得中国经济的需求面和供给面均得到明显改善,特别是消费和服务业增速大幅反弹,有效逆转了去年四季度的加速下滑态势。预计上半年GDP增长区间为6%-6.7%,基准数值预测为6.2%,为实现全年预期目标打下坚实基础。下半年,中国宏观经济将开启经济复苏的第二阶段,全社会资产负债表有望得到初步修复,为恢复性增长迈向扩张性增长奠定良好基础。考虑到经济恢复进程和低基数效应,预计全年GDP增速为5.2%-6.1%,基准数值预测为5.7%。其中,以美元计价的出口总额,预计上半年同比增速为-2.7%,全年同比增速为-4.9%。
刘晓光指出,本轮中国经济复苏注定道阻且长。一是去年底短期经济恶化的态势已经形成,虽然一二季度逐步扭转,但目前仍以恢复和维持现状为主,走向资产负债表扩张的意愿和能力不足。二是三年疫情冲击下周期性和结构性问题累积,与疫情之前已经凸显的中长期趋势性问题叠加强化,削弱了中国经济潜在增速,需要一至两年时间来化解。三是国际政治环境更趋复杂,世界经济持续放缓,存在外需超预期回落的风险,需要更长的时间和更高的智慧进行适应性调整。四是微观基础相对疲弱,悲观预期持续传染并在各种风吹草动中固化,容易落入悲观预期自我实现陷阱,需要宏观经济持续复苏才能从根本上改善。
刘晓光指出,经济复苏的痛点与难点集中表现在“五个20%”,即青年群体调查失业率突破20%、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20%、地方土地出让收入同比下降20%、房地产新开工面积同比下降20%、消费者信心指数的缺口高达20%。这“五个20%”表明相关领域压力已经突破自我修复能力,宏观调控政策应集中应对好这“五个20%”。
刘晓光提示,中国宏观经济可能面临六大短期风险点冲击。这六个风险点分别是:第一,宏观政策力度不足甚至提前回撤导致下半年复苏进程中断的风险;第二,房地产市场和汽车市场共振造成较大短期下行压力的风险;第三,地方政府和融资平台债务压力上扬导致结构性区域性风险;第四,全球经济放缓导致中国出口持续承压的风险;第五,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引发中国资本市场波动风险;第六,俄乌冲突导致国际阵营对立产生强烈经济外溢效应的风险。
课题组给出了加大宏观政策力度的政策建议。建议在落实已有政策的基础上,科学组合搭配一揽子政策,着力疏通宏观经济循环堵点。利用财政扩张资金,出台“3万亿消费刺激和收入补贴计划”,以保障基本民生、重振市场需求,打破居民“消费-储蓄”行为过度保守化倾向。积极优化个税改革方案,减少工薪阶层税收负担。做好针对低收入阶层的消费补贴预案,重视中产阶级家庭杠杆率过快上升,建立相应债务风险缓释机制,促进消费平稳增长。针对汽车等耐用品消费进一步放松限购,并加大专项减税降费政策力度。灵活适度的稳健货币政策,应该充分发挥其面对突发情况的灵活性。当前低利率政策依然是市场复苏的基础,特别是实际贷款利率下降仍是稳投资的关键。要打破悲观预期自我实现的恶性循环,货币政策必须抓住短暂的窗口期,将宽松力度提升到一定水平,更好发挥预期引导作用。
课题组还指出,要谨慎处理房地产行业等重大风险。针对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建议进一步适当增加开发贷及按揭贷款额度。针对住房消费的真实需求,适当保护或鼓励住房消费,通过增加供给等手段将房地产价格引导至合理区间,促进房地产市场实现软着陆。针对地区差异及企业差异,建议房地产融资政策的落实“因企施策”,避免企业激进去杠杆加剧流动性风险。从中长期看,应尽快培育新住房产品、新住房消费场景、新兴技术应用等新增长点,引导资源有序向更好满足居民需求和高质量发展配置。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宁吉喆在论坛上表示,要坚持逆周期的宏观调控方向,推动经济运行的持续恢复。促进经济增长回到正常区间,作为宏观调控的方向不能动摇。要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出台促进经济回升的一批政策。宏观政策力度小了不行,要防止悲观预期的自我实现,防止经济螺旋式收缩状况的发生。宏观调控还要把握节奏,上半年快要结束了,最重要的是三季度,政策能早出的早出、能快出的快出。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高培勇在论坛上表示,当前宏观政策的配置,不能有病乱投医,宏观政策配置必须契合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任何政策都是成本和效益并存,要做好成本效益分析,努力增效益降成本。宏观政策配置还要注意对症下药,当前经济运行中有周期性问题,也有结构性问题,还有体制性问题,逆周期政策的归逆周期政策,改革的要归改革,避免出现大水漫灌的现象。
中国工业经济学会会长、中国社科院大学教授江小涓在论坛上表示,中国经济处在发展阶段转换长周期和疫情影响短周期叠加的状态,需要短期的政策支持,为长期动能释放提供基础。目前来看,我国新赛道无论是电动车还是光伏产业,海外市场都特别重要,因此要推进制度型开放,营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国际贸易规则,让市场在跨境资源配置中发挥重要作用。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联合创始人刘元春在论坛上表示,这次经济复苏不同于以往周期性复苏,在于有三种核心力量的叠加,这次复苏是三年大疫之后、房地产深度调整、世界经济加速演变叠加的一次复苏。当前复苏基础不稳固,内生动力不扎实,需要有短期和中期兼顾的政策方案加以应对。近些年,中国出口要好于不少人的预期。中国在新能源等部分高技术领域的布局取得成效、全球滞胀比较顽固、全球产业链重新布局等,都突显出中国产业链的竞争力,也为中国出口提供了一些发展契机。
中诚信国际首席经济学家、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联合创始人毛振华在论坛上表示,针对当前需求不足的状况,要先解决当前的问题,同时为中长期问题的解决提供缓冲期。三年疫情之后,需要休养生息。首先要疗伤,要补充居民收入,适当的补贴是很重要的。当前出行消费在恢复,但是人均消费在下降,可以吸取其他国家的经验,比如分批次发放消费补贴。
标签: